《第二十条》深度剖析:郝秀萍自杀之谜,泪目揭秘!
发布日期:2025-01-25 00:35 点击次数:96

局长近期观看了张艺谋执导的《第二十条》,其中有一幕细节令人泪目。当郝秀萍得知女儿被绑架时,她放弃了向官方寻求庇护,而是选择了自杀这条绝路。尽管韩明多次劝说,她仍毅然从十多层高楼跳下,决然赴死。

有人认为,她的绝望源于对公平正义的缺失以及对法律的失望。因为她深知,只要自己还活着,村霸迟早会逼她签下“性同意”承诺书,这不仅会害死她的丈夫,甚至还会牵连到女儿。

实际上,这背后还隐藏着一套野蛮的逻辑。由于事情发生在农村,农村常有这样一种“是非观”:谁家受伤重、谁家死人了、谁闹得凶,谁就有理。正是这种颠倒黑白的世界观,使得第二十条沦为了沉睡法条。

郝秀萍选择自杀的原因正是如此。她心想,一旦自己死亡,就不会再有人逼她签承诺书,她也会成为被害人,因为她家受到的伤害更大,这样她丈夫就会变得有理,这是她唯一能解救丈夫的办法。

这一套逻辑十分可怕。很显然,“谁闹谁有理”的观念已深入人心,人们不再指望传统法律为自己伸张正义,而是开始通过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。

电影中还有一幕令人触目惊心。作为村霸的刘文经在讨债时,长达半年对王永强的老婆实施侵害,每次都将王永强锁在门外的树上,让他亲眼目睹整个过程,事后还略带嘲讽地侮辱他。

王永强的老婆和女儿都是聋哑人,没有反抗能力,因此全家只能指望王永强一人撑起这片天。

在刘文经的长期侵害和折磨下,郝秀萍彻底崩溃,觉得自己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了。于是她在老公面前比划出要自杀的手势,这时王永强体内的正义被彻底激活,他要像男人一样保护老婆,甚至想找刘文经讨回公道。然而打斗过程中,他又被刘文经羞辱一番,刘文经甚至还要从车里取砍刀对付他们一家。

在这种紧急情况下,换作任何人都会这样做,甚至可能比王永强更狠。每一个有血性的人都会拿起武器阻止不法侵害,法律也鼓励大家这样做。但过去的正当防卫法条形同虚设,基本是以机器人的标准要求受害人反击,即敌人打你一下,你也只能还击一下,只要对方没继续侵害,你就得坐以待毙或选择逃跑,否则后续的攻击会被视为故意伤害。

自2018年“昆山龙哥案”后,正当防卫法取得了重大进展。它规定只要威胁一直存在,或者能从对方言语中感受到持续威胁,就可以无限防卫,从时间连续性上将正当防卫的反击无限延伸。

因为在那种紧迫环境下,根本无法确定歹徒是否已停止犯罪,也无法判断对方是准备第二轮进攻还是放弃了侵害。所以,不能以过高标准要求受害人。就像当时的王永强一样,简直就是死局。如果当时只是将刘文经打伤,那么刘文经一定会展开更凶残的报复,即便当时不报复,事后也会一直找麻烦,王永强一家将陷入地狱,永远遭受折磨。而且刘文经当时是要到车里取刀进行下一轮残忍反击,整个过程具有连续性,所以反击是必要的。

正如检察官所说,刘文经就像野兽一样,受害人根本不知道他何时会发飙,随时可能像定时炸弹一样爆炸。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死局,我们不能在空调房里分析案件视频过程,这是上帝视角,而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。因为在当时,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,一切都是不确定的,当事人只能做好一切反击的准备。

人不可能同时拥有对事件的感受和体验事件发生的过程,也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。

电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:“做正确的事情是要付出代价的,但不能因为代价就不去做。”这就是《论语》中的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”,做事不应问能不能,而应问该不该。

虽然电影中的情节只是故事,但每一次审判都有重要意义。一次审判不公将污染所有水源,因为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类似王永强的事件。这个案件的审判将对后人起到指导作用。虽然法律不是完美的,只是理论上的存在,但对现实有很强的指导意义。它会鼓励热血正义人士见义勇为,让善良的人敢于扶起跌倒的弱者;会让歹徒的犯罪代价更高,让见义勇为者出手的代价更低。真正的法律应让守法的人以更低成本阻止不法侵害,而不是为犯法者提供便利。法律绝不能向不法让步。
